破解汉字起源发展之谜

标签: 汉字起源  
2010-10-03 21:25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

破解汉字起源发展之谜


      本文根据《再造汉字》相关内容摘要而成,本博客最后附有《再造汉字》一书目录。

   振兴汉字,首先必须振兴汉字理论!
     汉字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国人之所以围绕着语言文字问题争论不休,根本原因都在于:我们一直无法科学系统地揭示汉语、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,甚至连汉字的性质都无法确定!

      一
、象形文字--由原始图画发展而来的早期汉字
      作为一种记事方式,象形文字汲取了图画、刻木、结绳、八卦等人类早期记事方式的优点,克服了它们的缺陷。但就字形而言,象形文字则主要是由原始图画经简化发展而来。
      早期汉字有“文”与“字”之分。“文”是指独体字,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;“字”则指合体字,包括会意字和象声(形声)字。
       汉字中的象形字,是指模仿特定物之形且用于表示该物的独体字。这些字都由原始图画直接发展而来。如:日、月、山、人、手,等等。
       汉字中的指事字,则是指模仿特定事之形(即不同物所处的同一形态),而用于表示该事的独体字。如:一、二、三、上、下,等等。指事造字法的形成,明显地受到了刻木、结绳、八卦等人类早期记事方式的影响。
       汉字中的会意字, 则是指字形用于表示字义的合体字。其中,一部分会意字是具有实形的,如:采、休、武、弄等等。这些字很有可能是由合体图画直接简化而得的,即它们的构成部件被分别简化成文字时,对应的合体图画也就同时变成了合体字。将这些文字归属于象形文字范畴,争议应该不会很大。古埃及的圣书字、古巴比伦的钉头字中都大量存在这种类型的合体字。
       但是,相当一部分会意字都不具有相应的实形,如:天、好、青、男,等等。这些字基本不可能是由原始图画直接发展而来的,而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。那么,这些字能不能归为象形文字范畴呢?
       答案是肯定的!因为我们可以将它们还原成合体的图画!由合体字(两个独体字组合而成)所能表示的意思,用合体图画(两个独体字还原成的图画组合而成)同样能表示! 
       为了将这一问题讲解清楚,我们必须对以下几组概念进行明确的辨析。
        (1)象形文字与象形字。
         当我们将古埃及的圣书字、古巴比伦的钉头字等称为象形文字时,我们所指的范围既包括独体字,也包括合体字。由此,我们可以确定,象形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
         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,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范围,与古埃及的圣书字、古巴比伦的钉头字等基本相同,应包括象形字、指事字和会意字三种。
         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,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仅指象形字,即仅指模仿特定物之形且用于表示该物的独体字。
        (2)表义文字与表意文字。
         习惯上,我们将字形直接用于表示字义的文字称为表义文字,包括独体的象形文字和合体的会意字。据此,我们可以确定,表义文字即广义的象形文字,两者所指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         此处,我们应区分开“表义”与“表意”两个概念。
        “表义”是指字形直接用于表示字义,强调字形与语音无关。表义文字是与表音文字相对而言的。
        “表意”则是指表示语意,即人类思维。我们应该认识到,文字是表达人类思维的书面符号,所有文字都必然是表意的。因此,人们相对于“表音”而使用“表意”这一概念,肯定不合逻辑。表音文字同样是表意的文字,世界上不存在不表意的文字!
         (3)象意文字与意音文字。        
         “象意”这一概念本身存在逻辑错误, 是不能使用的!“意”即语意,指人类思维。思维仅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,只能去表示、表达、体会,而不可能被模仿(“象”)。我们所能模仿的只能是思维的物 化形式,即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,如形体、声音等。因此,“象形”、“象声”、“表意”、“会意”等概念都没问题,“象意”这一概念却存在逻辑错误,根本就不能成立!
          “意音”这一概念,则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家因为无法认清象声(形声)字的性质而发明创造出来的,本身也存在逻辑错误,也是不能使用的!
         就文字的字形而言,要么是由模仿事物形体而得,此时称为象形文字,即字形直接用于表示字义,故我们又称之为表义文字;要么是由模仿人类语音而得,此时称为象声文字,即字形直接用于表示语(字)音,故我们又称之为表音文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象形(表义)与象声 ( 表音) 都是手段,都是得到字形的途径,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表意(思维)。由此可以看出,将表音与表意等同对待,肯定是不对的。
         那么,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字的字形既用于表音又用于表义的情形呢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就任何一个字而言,如果能够用字形去表示完整的字义,就根本没必要再添加什么表音的构件;同样道理,如果能够用根据语(字)音创造字形去表示完整的字义,也没有必要再去添加什么表义的构件。因此,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既表音又表义的文字。
         但是,汉字中的象声(形声)字又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,象声(形声)字是根据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创造出来的,应属于表音文字范畴。它的声旁既表音又表义,形旁是后附加上去的,既不表音也不表义,作用仅限于区分开不同的字形。关于这一点,下文中会有详细论述,在此不再多说。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综上所述,汉字中的象形字、指事字、会意字都属于广义的象形文字,即表义文字范畴,都是由原始图画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的。

二、转注与假借--推动汉字一脉相承发展的两个车轮
    
汉字为什么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呢?
     这个问题很难从正面去回答。但是,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想,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!
     为什么众多古老的象形文字会相继消亡呢?
     原因肯定在于它们存在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陷!
     汉字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,说明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克服了象形文字的缺陷!因此,找到众多古老的象形文字相继消亡的原因,也就等于找到了汉字为什么能够一脉相承发展的答案。
    那么,象形文字存在哪些致命的缺陷呢?
    象形文字的最大缺陷是它会受到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!这一束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    首先,象形文字源自对图画的简化,一个基本的要求是
必须象形,即必须拘泥于根据事物形体来创造字形。 但是,同类事物的形体是不同的,例如人头、牛头、马头、虎头、猪头、狗头、鸡头、苍蝇头等等,虽都是头,但形体各异。如果根据象形造字法来造字,则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形体创造出不同的字来表示它们,这样必然会导致文字的数量无限扩大。即使人们能做到这一点,识字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    其次,象形文字产生的前提是有形可象。无形可象,就不能创造出字形来。因此,象形文字无法用于表示众多不具实形的抽象概念
     由此,我们可以确定,众多古老的象形文字相继消亡的根本原因,都是因为它们无法挣脱人类形象思维的羁绊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表音成为所有文字发展的最终归宿。字母文字是这样,汉字也不例外!!
     接下来的问题是,汉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挣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的呢?
     答案就在于转注与假借!转注和假借,如两个车轮一般推动着汉字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!

      1.转注
    《说文解字》释“转注”为:“建类一首,同义相受”。
     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
     长期以来,人们都局限于静态地去研究汉字,将此句话中的“义” 理解为字义,认为转注是同义字互训,是一种用字法,而不是造字法。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!
      实际上,此句话中的“义” 应理解为“意”,指同类事物。人们根据特定事物形体创造出字形后,当用此字形表示该特定事物时,它属于象形字、指事字、会意字中的一种;但是,当人们用该字形去表示与该特定事物同类的其他事物时,则为转注。
      下面以“爪”字为例,加以具体说明。
      “爪”字象的是禽爪三趾之形,当它用于表示禽爪时,属于象形字。但是,人们却没有根据不同的兽爪形体来造字,而是直接借用“爪”字来表示各种不同的禽爪、兽爪和人手,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事物,这就是所谓的“建类一首,同义相受”。
       从过程来看,借用“爪”字来表示人手、兽爪等事物的过程,显然不是象形,因为人手、兽爪的形状是不同于禽爪的。如果根据象形造字法来造字,则它们必须用自己的形体来表示,例如“手”字即象人手五指之形,而不是三趾之形。因此,转注是一个全新的造字过程。
       从结果来看,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字形,但“创造”了新的字义,即根据“同义相受”原理赋予了“爪”这个字形以人手、兽爪等全新的字义。
       文字集音、形、义于一体,字音与字形都是表现形式,字义是内容。两个字的字义不同,也就是内容不同,此时即使两个字的字形、字音完全相同,也如同双胞胎一 样是两个不同的个体!因此,经转注用于表示人手、兽爪的“爪”字,与表示禽爪的“爪”字,是两个不同的字。这也就是说,转注字是一个全新的字。
      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,转注不仅是一种造字法,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造字法!转注的产生,受到了刻木、结绳、八卦等人类早期记事方式的影响。它的存在,使汉字初步突破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,使汉字在早期能够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表义文字体系,为古老的汉字最终向现代文字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(这是汉字没有发展为字母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!)
      在此,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转注”的解释肯定是承袭前人之说,而不可能是他自己作出的解释! 理由有三:
     首先,《说文解字》通篇都局限于静态地去剖析字形构造,许慎没有,也不可能认识到早期汉字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。
     其次,许慎仅在《说文解字.序》中对“转注”作了解释,举了两个例字,但在《说文解字》正文中没有用转注去解释任何一个字,说明许慎对转注是没有认识的。
     最后,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正文中用大量的转注义去对字形作出牵强附会的解释,例如将“爪”释为人手持物之形。这充分说明许慎对转注造字法不仅没有认识,而且存在误解。
    许慎对于假借的认识,也大抵如此。

      2.假借
    《说文解字》释“假借”为:“本无其字,依声事”。

     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
      首先,我们应确定,从“本无其字”到“有其字”,肯定是一个创造出新字的动态过程。长期以来,人们将“假借”理解为同音字之间的相互通用,是一种用字法,而不是造字法。这种观点肯定也是错误的!
      其实,所谓的“依声事”,就是根据有声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同音现象,将一个已经存在的字形,用于表示其本义以外的其他语意。换名话说,就是将该字形当作表音符号来使用,假借字属于表音文字
    下面以“青”字为例来加以详细说明:
     ①就有声语言来说,qing这个语音(注:古音未必发这个音,但以“青”字为声旁的字读音肯定相同),可用于表示“青色”,也可用于表示与青色相关联的一 整类语意,如“常绿的草”、“黑眼珠子”(深青为黑)、“纯净的天空(蓝色)、“纯净的水”(达到一定厚度的透明体为蓝色或绿色,如大海、湖水)、“纯净 的米”,等等。
     ②就文字来说,“青”这个字形,繁体为上“生”下“丹”,“生丹”即生火,东方木生南方火,所以这一字形可用于表示与草木相关的事物,即“草木之色”(青 色)。显然,这是一个会意造字的过程,“青”字在此属于会意字。“青”字字形的创造过程,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所特有的智慧。
     ③“常绿的草”等一系列语意都属于不具实形的抽象概念,很难用象形文字去表示,所以古人说“本无其字”。
      怎么办呢?古人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直接借用“青”这个已经存在的字形,去表示这些不同的语意。  
      从过程来看,这一借用过程显然不同于会意,而是一个全新的过程。其实,在此过程中,“青”这个字形是被当作表音符号来使用的,即所谓的“依声事”。

       从结果来看,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字形,但“创造”了新的字义,即根据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,赋予“青”这个字形以“常绿的草”等全新的字义。经假借用于表示“常绿的草”等字义的“青”字,与表示“草木之色”的“青”字,是两个不同的字。这也就是说,假借字是一个新字。
     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,假借不仅是一种造字法,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造字法,它是汉字由表义转向表音的开始。它的出现,使汉字彻底地挣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,为古老的汉字最终向表音发展铺平了道路。
      在此还需要说明一点,先秦时期是汉字创造和积累的时期,当时的人们能够亲身地感受到“本无其字”的痛苦,能够认清汉字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,所以他们将“假借”列为一种造字法。到了汉代,汉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体系,当人们用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研究汉字,仅仅局限于剖析它们的字形时,也就曲解了假借的本义。因为假借没有创造出新的字形,所以人们一直将其视为一种用字法,而不是造字法。
      假借字是完全根据有声语言创造出来的,它与字母文字的区别仅仅在于:字母文字以字母或字母组合为表音符号,而假借字则是用一个象形文字的字形作为表音符号。因此,假借字理所当然应属于表音文字范畴。

四、象声(形声)字--汉字中的表音文字

     将同一个字形经假借过程用于表示众多不同的字义,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:人们无法辨识它所表示的确切字义,即不能区分开它所表示的众多不同的字义。
     怎么办呢?我们祖先的做法的是,在假借字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形旁,所得到的新字形专用于表示与形旁相关的事物,于是一个个的象声(形声)字便产生了。  例如:
     在“青”字上加“艹”,得到“菁”,专用于表示“常绿的草”;
     在“青”字上加“目”,得到“睛”,专用于表示“黑眼珠子”;
     在“青”字上加“日”,得到“晴”,专用于表示“纯净的天空”;
     在“青”字上加“氵”,得到“清”,专用于表示“纯净的水”;
     在“青”字上加“米”,得到“精”,专用于表示“纯净的米”;等等。
     从上述造字过程可以看出,象声(形声)字产生于假借字的基础上,是对假借字的替代。没有假借造字法,就不可能存在象声(形声)字!
     汉代的“小学”家们将假借视为一种用字法,认为古人是用字形简单的象形文字来替代字形复杂的象声(形声)字。这显然是颠倒本末!在汉字产生发展的早期,大量的象声(形声)字都还没有被创造出来,根本就不存在!如何假借通用?
     我们再来看看象声(形声)字的性质。
     象声(形声)字的声旁,即被其替代的假借字,不仅表示字音,而且表示字义(由有声语言而得),相当于字母文字中的词根。象声(形声)字的形旁既不表示字义(只是表示与某事物相关,并不表示确切的字义!),也不表示字音,是后附加上去的,作用仅仅局限于区分开不同的字形(不是为了区分开字义),有些类似于字母文字中的前缀与后缀。
     因此,无论是从象声(形声)字的产生过程来看,还是从其构成部件的功能来看,象声(形声)字都应该属于表音文字范畴!
 

该日志已被搜狐文化艺术博客群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culture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